文物本身具有的文化魅力,攜帶著歷史烙印的痕跡,穿過千年的時光,來到世人跟前。看客不禁欣賞、贊嘆,甚至為其感動而流淚。
每一件幸存至今的文物,安靜的呈列在玻璃箱內,任憑歲月如梭,它似乎在講某一段故事——一段波蕩起伏歷史?一份蕩氣回腸的感情?一顆壓抑痛苦的心靈?一個才華橫溢的靈魂?
如果文物會說話,不妨帶著小朋友走進各色博物館,去傾聽文物們在講些什么,沐浴一場藝術和歷史的洗禮。
博物館教育與服務
群眾教育與服務是博物館的主要社會職能之一。當代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博物館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動的創新,其中最重要的變化就在于博物館與觀眾的對話關系逐漸由上下傳遞轉變為平等溝通與雙向互動。
一、博物館教育的主要任務
博物館的教育與服務包括許多方面,主要是為廣大觀眾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養服務,為在校學生的校外教育服務,為成人提供終身教育服務,為科學研究服務和為旅游觀光和文化休閑服務。
① 為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思想品德、文化素養和陶冶情操服務
② 為在校生的校外教育服務,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進行:
結合中小學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對教師進行培訓和輔導,使之增加相關文物知識及博物館教育相關理念,或組織教師予以有針對性的講解,或向教師提供教學參考資料;
博物館與中小學合作編寫相關教材,并將博物館教育納入到校園課外教育體系;
組織學生來館參觀,并做好有針對性的教學與講解服務;多開展有趣的節假日活動、夏令營、學習活動室等生動有趣的項目,吸引青少年觀眾并啟發思考、陶冶情操;
與博物館所在地附近的社區和中小學建立固定聯系,設立校外科學輔導員,并經常到校內開展相關活動;
根據博物館條件和中小學情況,適當開展流動展覽和校園活動,普及歷史、藝術與科學知識;
向合作的中小學提供教具和教研室支持,并根據本館的性質和條件
③ 為成人的終身教育和回歸教育服務
④ 為科學研究服務
博物館除了自身需要進行科學研究的任務外,還應當為科研人員提供資源和服務,主要包括:
為他們提供藏品資料和研究成果,為他們提供咨詢服務、文物標本和鑒定服務,提供必要的科學研究設備及科研場所;
與有關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在某些研究項目中進行合作。
⑤ 為旅游觀光和文化休息服務
二、社會教育與服務的主要方式
博物館社會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主要包括:
① 陳列講解;
② 流動展覽;
③ 電化教育,主要包括:
陳列廳播放錄像;
開辟電化教育專門教室,如放映室、多媒體室、微機房等;
運用電子技術講解;
面向全社會的電化教育,如紀錄片等;
其他。
④ 服務設施,主要包括:
參觀服務設施,如:停車場、問詢處、寄存柜、盥洗室、母嬰室、觀眾休息處、飲水餐飲處、文創商店等;
學習服務設施,如:研究室、圖書室、實驗室等;老人、兒童或殘疾人服務設施;
其他。
博物館教育獨特的收益性
那么帶領孩子參觀博物館,能夠幫孩子得到什么?
1、系統的了解一個專題的方方面面,
多維擴展知識面。
課堂內容總是以重點為主的,而博物館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個文物都是實實在在的記載了多維度的知識。比如中山王出土的鼎,為什么是九只,上面的圖案是什么有什么寓義,為什么盜墓賊沒有發現它們等等。只要你去思考,就有多維度的知識等待你去發現,去完善你的知識結構,這是其它形式都無法實現的。
2、通過展品從多角度將所學知識建立聯系,
恢復知識的有機整體性。
世上本來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但我們的學習方式把這些知識割裂開了,而每一件文物都能把許多知識關聯起來,讓知識之間相互聯系,便于學生理解事物的內在規律,記憶的更長久。
比如一柄春秋時期的青銅劍,它的主人有什么故事、它的鑄造工藝、它的長度為什么不能太長、它上面的銘文記載了什么歷史、為什么有青銅劍沒有青銅刀等等。一件文物凝聚了物理、材料、歷史、化學、古文字、古代禮儀等等的知識,使這些知識有機匯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3、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當孩子們進入博物館時,就開始了自主學習的過程,此時的兒童不再是一個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探索、主動獲取知識的“創造者”。
他們會憑借自己積累的知識去理解展品的形態、生產工藝、藝術造型、色彩、用途及意義,并會發現很多自己還不了解的線索,會試著去推斷及猜測,會向講解員詢問,會與同學進行交流和爭論,會存疑以待回家后通過老師家長甚至互聯網找尋答案。
與課堂上的學習形式完全不同,博物館是立體的百科全書、實物的圖書館,非強制性正適合兒童的學習特點,動手操作甚至互動探索,讓學生們真正體會客觀性、科學性,正如美國波士頓兒童博物館有一個形象的說法: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
這種獨一無二的學習方式比被動接受知識更容易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以及他們持續探索事物的欲望,鍛煉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使他們在日后的生活與學習中獲益。
4、培養未來的終身學習者。
博物館的展品通常凝聚了繪畫、雕刻、材料、禮儀、歷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識,它不但是檢驗一個人綜合素養的試金石,還能引導一個人去探索它的各種內在,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不提提高自身修養內涵,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國內博物館教育剛剛起步,多數展品還以“柜臺式”呈現,但仍可以感受到國家對博物館教育作用不斷加強,每年博物館參觀人數都以翻倍的數量在增加。學校和家長都需要提高博物館教育在孩子歷史教育、終身教育、全面發展、多元文化諸多教育方面的認識,抓住此階段容易塑造的性格特點,積極發揮博物館的教育作用。
博物館教育在海外
匈牙利博物館教育
在匈牙利,幾乎所有的博物館都有針對幼兒、小學生和中學生的教育計劃。
這些博物館都注重兒童體驗,用豐富多樣的形式讓兒童在聆聽、歌唱、觸摸、繪畫、拼裝、尋寶中學習知識,引發其興趣,引導其思考。參觀博物館,絕對不僅僅是看黑白老照片和冷冰冰的舊物而已。關注博物館的開放日、家庭日等各類主題活動,帶上孩子參與其中,你會發現博物館原來也可以那么有趣!
如下,以一個葡萄牙著名的博物館為例。
Várkertbazár
城堡花園文化中心
Várkertbazár“城堡花園文化中心”建于1875-1883年,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早期這里的底層全部都是商鋪,主要發揮了商業的功能。1883年到1888年,布達女子手工作坊在這里開張營業。1890年-1918年,匈牙利第一所女子繪畫學校創辦于此。遺憾的是,二戰期間,該地方受到嚴重的破壞。
2013年,匈牙利政府對城堡花園進行翻新、重修并重新投入使用。現在的城堡花園文化中心,把自然風光與藝術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已經成為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一個“珠寶盒”。在這里,可以看到過去與現在、傳統與摩登、文化與娛樂和諧共存,各類音樂會、展覽、活動不時在這里舉辦。
Alice和Eva,一位歌唱家和一位舞蹈家的工作坊——JáTéKKERT - CSALáDI JáTSZó 就位于城堡花園文化中心底層最右側入口的二樓。幾乎每個星期三傍晚4點到5點,Alice和Eva會帶領0-3歲的寶寶家庭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每個星期天上午10點半到11點半,他們歡迎3-9歲的孩子和爸爸媽媽聽她講故事,參與她的繪畫、木偶表演、歌唱、讀詩等主題活動。
工作坊所在的展廳,是一個關于匈牙利鄉村兒童的游戲和玩具的小型博物館。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匈牙利兒童的傳統服飾,了解他們平時玩些什么。種子、繩和毛線、干果都是鄉村孩子最天然的玩具。Alice和Eva會帶領孩子們做游戲,或者用這些來自大自然的材料做手工。
Alice說,這個面向0-9歲兒童的展覽和工作坊,是匈牙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之一。給孩子們講童話故事和匈牙利民間故事,可以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讓他們從故事中認識公平、正義與自由等普世價值觀;帶孩子們玩一些最自然、最原始的游戲,可以讓城市的孩子感受不一樣的快樂。工作坊每周的主題不同,爸爸媽媽可以選擇喜歡的內容帶孩子去體驗。
英國博物館教育
在英國,博物館堪稱英國學生的“第二課堂”。在任何一家博物館,都能偶遇成群結隊的中小學生。
英國是世界上博物館資源最多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英國全國各地約有2500座博物館,平均不到4萬人就有一座博物館,是世界上人均擁有博物館數量最多的國家。
1988年,英國政府制定的“國家課程標準”就指出,英國博物館教育應當與學校課程連接;1991年,英國要求各專題博物館根據“國家課程標準”制定教育活動手冊,并提供給學校教師們使用。2006年,英國政府發布了“課堂之外的學習”宣言,鼓勵學校充分利用博物館等場所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如下,以大英博物館為例。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于倫敦市中心的羅素廣場。大英博物館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在大英博物館,每個月大約有10個家庭日活動,可在官方網站查詢當月的家庭主題活動。同時,大英博物館還有兒童專用導覽講解器,供適齡的學生們了解館藏陣列及相關的歷史知識。
最特別的一點是,大英博物館每年有6次專門為兒童開設的“博物館奇妙夜”活動。8-15周歲之間的兒童可以在大英博物館官方網站注冊兒童會員資格,繳納25英鎊的年費,就可以獲得每年6次在大英博物館過夜的機會。孩子們可以帶上書籍、手電筒和睡袋,享受夜間探訪博物館的奇妙體驗。
法國博物館教育
從2015年秋天開始,巴黎的盧浮宮博物館、凡爾賽宮和奧賽博物館打破每周閉館一天的慣例,將原本的“閉館日”改為“學生參觀日”。法國前總統奧朗德在宣布這項決定時,表示在“學生日”里參觀,可以大大改善孩子們的參觀條件。
盧浮宮有專門為學生服務的教育場所,被稱作“藝術車間”,開展參觀、講解、學生動親自手制作等一些列藝術活動,旨在增加學生的藝術體驗、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
全法國的中小學教師可以免費到盧浮宮接受三天至一周的藝術史培訓,由資深館員引導參觀并進行專題講座。同時博物館鼓勵教師帶領自己的學生走進博物館,由博物館教育人員與教師共同備課、講授博物館藏品知識。
進行博物館教育的5個小TIPS
1、多問開放性問題
開放性問題指的是答案不能用簡單的“是”或“否”來回答的問題。這一類的問題尤其適用于年紀較小的學生。比如“畫面中有什么顏色引起了你的注意?”“關于這些物體的形狀你還注意到了什么?”等都是開放性問題的好例子。多問開放性問題的好處是可以讓觀眾放慢腳步,認真停留在畫作前觀察每一個細節。并幫助觀眾在沒有任何藝術背景的前提下,也能輕松的分享他/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只有當觀眾認真停留在畫作前并花時間仔細觀看時,才能使博物館的參觀變得有意義。
2、緩慢插入作品背景信息
當觀眾開始活躍回答開放性問題之后,這時便可適當插入關于藝術品的背景知識。而不是一開始便把所有的背景信息都拋向觀眾。這樣做可以讓觀眾在主動觀看的前提下逐漸獲取相關的知識,從而輔助和豐富觀看的過程。例如當觀眾討論到關于作品創作手法時,可以簡單分享作品屬于哪個流派或風格;當討論到作品中的故事情節時,可分享畫家創作時的心路歷程,等等。
3、布置小活動
每一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所以并不是每位觀眾都習慣于在群組里發言。這時候多樣性的小活動便可派上用場,可以是:讓學生們畫畫,寫作,或者是做身體活動。這樣做有利于將學生的聽、說、視、觸覺結合起來,使學習的過程更加豐富有趣味,從而滿足群組中不同的學習方式。例如讓學生們模仿畫面中的聲音,畫出作品中最喜歡的形狀,模仿畫中人物的姿勢或表情等都是實踐多樣性小活動的好方法。
4、建立個人聯系
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個人經歷和藝術品之間的聯系。例如在觀看一副描繪室內空間的畫作時,可以提問“你們自己家里的布局是怎樣的?”“跟畫面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這樣的聯系越多,學生便會越主動參與到觀看之中,并最終將學會更多的知識。建立個人聯系會極大地激發學習的主動性,更會讓學生開始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去主動探索藝術。所以說,建立個人聯系是達成“有意義的觀看”不可或缺的法寶。
5、總結
在結束一件藝術品的觀看之前,非常必要的一步便是總結所有重點信息。這樣做的目的是鞏固觀看,將給予觀眾的信息重復,以便加強記憶,從而使博物館的學習過程更有成效。有多種方式可以進行這樣的總結,例如提問一些較為廣泛的開放性問題,或是問觀眾有什么收獲,學到了哪些新的信息等。
就在下個周末或假期,帶著孩子走進博物館,用心去聽聽文物在講的故事吧!